# 關於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的反思最近,我讀完了兩本記錄 2010 年代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歷史的書,分別代表了支持小區塊和大區塊的兩種對立觀點:- Jonathan Bier 的《The Blocksize War》,從小區塊視角講述- Roger Ver 和 Steve Patterson 的《Hijacking Bitcoin》,從大區塊視角講述閱讀這兩本書讓我對當時親身經歷的事件有了新的認識。當時我傾向於支持大區塊,但採取務實的中等區塊立場。現在重新審視這場爭論,我發現自己在宏觀問題上更傾向於 Ver 的觀點,但在具體細節上更認同 Bier 的看法。## 雙方的核心分歧小區塊派認爲:- 比特幣應該由用戶控制,而非少數大玩家- 應該保守地增加區塊大小,確保普通用戶仍能運行節點- 協議變更(尤其是硬分叉)應該非常罕見,需要高度共識大區塊派認爲:- 比特幣應該成爲數字現金,而非數字黃金 - 應該大幅增加區塊大小,降低交易費用- 礦工應該主導比特幣的治理## 我的觀點當時我支持大區塊派的主要理由:1. 比特幣的初衷是數字現金,高手續費會扼殺這一用例2. 小區塊派關於"用戶控制"的說法缺乏明確定義3. 隔離見證方案過於復雜,簡單增加區塊大小更好4. 小區塊派在社交媒體上審查異議但我也對大區塊派的一些做法感到失望:1. 拒絕設置任何現實的區塊大小限制2. 主張礦工應該控制比特幣3. 技術能力不足,代碼質量較差回顧這場爭論,我認爲這是一種典型的政治悲劇:一方壟斷了技術能力,但推動偏頗觀點;另一方正確認識問題,但缺乏執行能力。這種"單方面能力陷阱"在許多政治和社會領域都很常見。## 技術創新的重要性這場爭論中最大的遺憾是雙方都忽視了新技術(如 ZK-SNARKs)可能帶來的影響。緩解政治緊張的最佳方式往往不是妥協,而是開發新技術,爲雙方帶來更多價值。以太坊生態系統就有多個這樣的例子。當一個生態系統停止擁抱新技術時,它不可避免會陷入停滯和內部爭執。這也是爲什麼比特幣未來的關鍵在於能否重新成爲一個技術前瞻的生態系統。## 總結分析比特幣的成功與失敗對以太坊等其他數字社區很有啓發意義。以太坊的許多設計就源於對比特幣問題的反思。更廣泛來看,這是"數字國家"的第一次真正高風險內戰,爲未來幾十年我們將要建設的其他數字社區提供了重要教訓。
比特幣區塊大小之爭:反思與啓示
關於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的反思
最近,我讀完了兩本記錄 2010 年代比特幣區塊大小戰爭歷史的書,分別代表了支持小區塊和大區塊的兩種對立觀點:
閱讀這兩本書讓我對當時親身經歷的事件有了新的認識。當時我傾向於支持大區塊,但採取務實的中等區塊立場。現在重新審視這場爭論,我發現自己在宏觀問題上更傾向於 Ver 的觀點,但在具體細節上更認同 Bier 的看法。
雙方的核心分歧
小區塊派認爲:
大區塊派認爲:
我的觀點
當時我支持大區塊派的主要理由:
但我也對大區塊派的一些做法感到失望:
回顧這場爭論,我認爲這是一種典型的政治悲劇:一方壟斷了技術能力,但推動偏頗觀點;另一方正確認識問題,但缺乏執行能力。這種"單方面能力陷阱"在許多政治和社會領域都很常見。
技術創新的重要性
這場爭論中最大的遺憾是雙方都忽視了新技術(如 ZK-SNARKs)可能帶來的影響。緩解政治緊張的最佳方式往往不是妥協,而是開發新技術,爲雙方帶來更多價值。以太坊生態系統就有多個這樣的例子。
當一個生態系統停止擁抱新技術時,它不可避免會陷入停滯和內部爭執。這也是爲什麼比特幣未來的關鍵在於能否重新成爲一個技術前瞻的生態系統。
總結
分析比特幣的成功與失敗對以太坊等其他數字社區很有啓發意義。以太坊的許多設計就源於對比特幣問題的反思。更廣泛來看,這是"數字國家"的第一次真正高風險內戰,爲未來幾十年我們將要建設的其他數字社區提供了重要教訓。